, 距离本届展会开幕还有 00

|

联系方式
  > 展商新闻  > 2022-11-06
展商新闻
纺织业是南通早年最具识别度的支柱产业之一
2022-11-06

中国家纺看南通:利用物联网向全链条智能化升级

在南通海门县(现海门区)三星镇和南通县(现通州区)川港镇(现川姜镇)的界河上,曾经有一座小石桥,被当地人称之为“叠石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有农户开始在叠石桥附近摆摊,出售农副产品,逐渐形成小型集散地。人来人往,在这里交易的商品,也从肉菜禽蛋,逐渐扩展到自家的刺绣、蓝印花布、枕头、被罩等。

1970年,叠石桥被拆除,筑成泥坝,市场却更加活跃。多年后,这里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家纺集散地——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纺织业是南通早年最具识别度的支柱产业之一。2021年,南通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超65万人,各类企业和工商户约8.5万户。

作为分支的南通家纺业更是在近年打响品牌。

“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经过40余年的发展,家纺成为南通的城市名片。2021年,叠石桥和志浩两大家纺市场成交额超2300亿元,在全国床品市场占有率远超半壁江山。目前,南通市已聚集了罗莱生活(002293.SZ)、紫罗兰、江苏金太阳等多家知名家纺企业。

南通家纺打响品牌的背后,是这一行业在当地的持续升级蜕变。

在罗莱生活的智能绣花车间,澎湃新闻记者看到,数台绣花机高速运转,细密的针脚绣下精美的图样。罗莱生活是行业内首次实现绣花自动调面技术并投入规模生产的企业。

22.jpg

罗莱生活的智能绣花车间,绣花机高速运转,细密的针脚绣下精美的图样。 彭艳秋 图

车间上方悬挂着生产管理看板,显示着产品工单进度、断线次数、机器状态、机器稼动率等。绣花设备花型通过物联网控制中心无线传输,控制系统对机台生产进度和断线率等生产数据进行实时收集与处理。

33.jpg

罗莱生活的智能绣花车间,车间上方悬挂着生产管理看板,显示着产品工单进度、断线次数、机器状态、机器稼动率等。 彭艳秋 图

这个车间拥有120余台自动化、智能化绣花设备,年产绣花针迹约2640亿针。罗莱生活企管经理余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些设备的系统集成是罗莱生活自己完成的。通过智能化改造的车间,能节约50%的人工,产能提升30%-40%。

“罗莱自2015年起试水智能制造,每年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智能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余寅表示。

这也是南通家纺业进化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罗莱创始人薛伟斌、薛伟成两兄弟决心到南通办企业,从散卖床罩枕套转变为公司化经营。2000年,薛伟斌在南通主持生产经营,薛伟成则带着研发团队进军上海。到了2004年,罗莱成为了出库销售额第一的家纺企业,从此领跑行业。

今年,罗莱已经在建设占地近800亩的“智慧产业园”。“新产业园建成后,如果能实现计划的智能化水平,将完成从生产制造智能化向全链条智能化升级。”余寅说。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院长钱荣贵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十年前,南通的制造业还相对偏传统,主要是家纺、钢丝绳、化工、造船、造纸、电子产品等。随着时代的进步,钢丝绳、造纸、化工类企业逐步关停或转型,而家纺、造船、电子产品等在智能化升级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今年年初,南通发布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下称《行动计划》),为南通加快建成长三角北翼高端制造基地提供支撑。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4年,全市5700家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新上项目应用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管理体系全覆盖。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接近92%。

55.jpg

2022年1月14日,工作人员在位于江苏南通通州区川姜镇的云仓仓储直播。这里为数十家家纺企业服务,最高年出货单量3000万单。人民视觉 资料图

储能十年磨一剑:从纺织轻工到新兴产业集群

家纺只是南通制造的一面。

南通滨江临海,十多年前,由于缺少大桥、大港,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仅靠渡轮往返。“南通难通”,客观环境的限制使江海的优势难以充分体现出来。近十年,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南通开启了追江赶海、通江达海、腾江越海的时代逐梦之旅。

过去十年间,南通的制造业从以传统纺织轻工产业为主,逐步建成“3+3+N”产业体系,即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等3大重点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3大重点新兴产业,N个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

“张謇先生的不惧艰辛、开拓创新精神在南通人身上再一次得到激扬。近十年来,南通的产业发展脉络表现为向高端化转型、数字化变革、绿色化提升的变化。”钱荣贵说。

进入“十四五”,南通进一步聚焦集群建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5+3+3”的发展布局(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5大重点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5G、物联网和第三代半导体3个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