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深厚工业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瞄准中高端苦练内功,奋力打造产业集群,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以大项目、好项目驱动产业能级提升步伐又稳又快。
2012年-2021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全部工业应税由2012年的5153.7亿元增长到13027.7亿元,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1.4%;工业投资年均增长9.5%。
顺应生产力布局由沿江沿湖向沿海调整转型的趋势,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船舶海工展等产业活动平台,我市奋力实施优江拓海、江海联动,积极招引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业集群类项目,加快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影响力,为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了先机、打牢了基础。
一切为了项目 厚积发展动能
坐拥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处在发展的“风口”上,我市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看好、要素集聚活跃的热点地区。
项目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主抓手,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主渠道。全市上下真抓项目,抓真项目,以非凡定力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为经济总量过万亿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间,江海大地项目建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落实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大要求,突出在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发力。
在组织保障上,我市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一月一会办、一季一点评、一季一观摩、一季一考核”的督查推进机制。项目招引中,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传统理念,更加注重项目招引的质量和层次,着力将项目数量优势转化为产业质量优势。项目推进中,紧盯供地、供电、施工许可等关键环节,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集聚资源要素全力推动省、市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优先安排重大项目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以“超常规”的举措走出大项目推进的“南通速度”。目前,中天绿色精品钢、桐昆聚酯一体化、恒科新材料三期等一批百亿级重特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全市各地突出“全要素、全周期”,全力以赴推动重大项目多生成、早开工、快建设、早达产。如东树立以项目论英雄的导向,推行重大项目专班服务机制,实施“订单式”服务;启东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施行“拿地即开工”;崇川区将产业空间整合重构,为项目落户提供更多空间,进一步压缩项目建设周期;海门区滚动公布项目办热线服务电话,为重特大项目建设提供一站式、植入式服务,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限时办复……全市新上项目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呈现出质量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等特点,为打造强支点、成为增长极注入强大动能。
坚定推动转型 产业质态更优
走进通州湾示范区,海风阵阵、塔吊林立、机声隆隆。现代纺织产业园建设正在全面推进,落户高端纺织项目36个、总投资400亿元;高新综合产业园全面开花,落户项目93个、总投资超410亿元,一批“专精特新”项目加速投产;高端装备临港产业园全面起势,长风新能源公司首艘FPU海上浮式油气平台下水,实现中国民企首次承接海外高端海工EPC项目重大突破。
这里是我市招引高端项目、提升产业层次的缩影。各地坚持以重特大项目、“专精特新”项目为牵引,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能增效,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
海安向科技要生产力,繁华智能电致变色玻璃项目是全球第四个超大尺寸全无基固态电致变色玻璃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苏锡通园区聚力招大引强,聚焦提质创新,苏钏柔性折叠屏玻璃基板项目,拥有世界领先的UTG完整技术体系;由上市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捷捷微电投资的高端功率半导体项目主体完工……今年,全市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中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5个,达到实施项目总数的53.6%。
从重大产业布局来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求,让我市沿海地区对苏南及长江沿线重特大基础产业项目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基于这一精准判断,我市积极推动与苏南产业链协同发展、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成立苏锡常通跨江融合产业协作联盟。
围绕16条优势产业链,全市梳理出产业链条图、重点企业及品牌分布图,积极引导各板块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发展优势,“按图索骥”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的制造业分工协作,承接产业转移,不断补短锻长。16条优势产业链转型升级节奏明显加快,规模不断壮大,质态趋于良好,产值规模突破7800亿元。
随着通州湾上海投资恳谈会、通州区(苏南)产业发展对接会、“枢纽海安、科创新城”全方位对接上海大会等活动的开展,投资超百亿元以上的中天绿色精品钢、恒科新材料、华峰超纤、日达智造等一批跨江融合重特大项目相继落定,目前全市在建的百亿级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达9个。
数量多、质量好、推进快,重大项目建设撑起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脊梁。一个个制造业重大项目,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先手棋,不断催生和支撑着新的经济形态,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积蓄起新时期跨越赶超的强大底气。
强链补链延链 崛起产业集群
产业兴,则经济强。十年风雨兼程,我市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带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同频共振。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生态优势,成为吸引更多优质项目的土壤,产业与项目形成良性互动。
中国首艘20000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等高技术船舶,络绎不绝地从南通驶出,南通船舶海工业紧随时代大潮,形成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配套设备、研发服务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创造了国际、国内船舶行业多项纪录。
大生集团纺纱数字化车间被评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鑫缘茧丝绸获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联发集团的色织面料在国内行业排名第三,纺织行业以智能化、功能化、生态化、信息化为主攻方向,把握“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不断强链补链固链激发“链”式效应。
生产世界一流精品棒线材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主打“超纤一体化”“可降解新材料一体化”的华峰产业园项目,生产聚酯纤维等功能性纤维的恒科新材料三期项目等陆续落地,新材料产业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升级,平台能级不断提升、集聚度不断增强。
通富微电总投资12亿元的车载品智能封装测试示范线项目部分投产,南通越亚半导体总投资10亿元的半导体模组、器件和封装基板生产项目(一期)竣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新动能,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光纤通信、电子元器件等多个细分行业全国领先。
传统产业华丽转身,重点产业百舸争流,新兴产业趋势而起,全市“3+3+N”产业体系正以集群冲锋的姿态,奋力突破技术、成本、市场瓶颈,引领我市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继续强调突出“项目为王”,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以重大战略项目支撑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正继续狠抓项目建设,深耕实体经济,为再来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沧桑巨变”提供强大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