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不少纺织企业老板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现在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尤其是棉花下游织造业。要说市场有多差,各布老板都是有道不完的“苦水”。
据了解,江浙地区的织造规模一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可曾经引以为豪的织布厂在面对超过40天的库存时,也有些迷茫了。一家规模1000余台的织造厂负责人向我们介绍,现在宁愿出80元/日的工资给工人放假,也要减产停产,因为库存太高了、资金压力太大了。上游糟糕的情况,使“摇钱树”般印染厂都有些“枯萎凋谢”的状态了。满负荷生产是想都不用想了,能有个7-8成左右的开工率就还算不错了,毕竟很多厂还在5成左右的开动率附近挣扎。
虽然布老板面对的行情都是一样的,可结果却是千差万别。市场上除了各种抱怨的声音,也有一些令人欣喜的消息。有部分贸易商开发新品种,做出了营业额同比30%的增长;有坯布厂日产6万米,却依旧产销平衡,库存低位……仔细对比研究这些不同表现的企业,就会发现他们一贯的企业经营模式就决定了他们今天不同的结果。
营业额从2000万骤降至200万的公司,在过去的十年竟然都只靠一个客户带来的订单走到了现在。这无疑是将“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并且这个篮子现在还倒了,鸡蛋碎了一地。十年前是一个客户遍地的时代,可这家企业没有抓住机遇拓展更多客户,错过了将企业发展壮大的可能。即使现在积极开拓客户,也几乎都是徒劳无功,毕竟自己的常规面料品种面对同质化的竞争,毫无优势可言。
而在淡季之下,依然能够“开疆拓土”或者说稳扎稳打的企业,他们的特点也是相同的。首先面料品类丰富,随便都可以生产几十个、上百个品种,当然这也与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当市场上涤塔夫类不行了,仿真丝却可以了,仿真丝类不行了,弹力面料又起来了,后面还会有棉类、人丝类……“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定的客户资源,绝对是不能只靠一个客户。这些企业利用一切方式:展会、网络、熟人介绍等等来丰富自己的客户。最终从国内到国际,大大小小的客户组成一个庞大的客户群,差异化的客户增加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使自己的订单可以“东边不亮西边亮”。
淡季就是一把筛子,将那些在旺季忙着“数钱”而放松懈怠的企业挑选出,并且踢出局。而那些常怀忧患意识的企业,即使现在受挫那也是暂时的,当市场洗牌完成,将是一个全新的牌面、一个完整的蛋糕。